巨型鱿鱼(Dosidicus gigas)是秘鲁第二大经济渔业资源,对保障粮食安全、创造就业和外汇收入至关重要,目前仅由手工渔船捕捞。该物种具有掠食性强、生长快、能量需求高的特点,平均一年内达到最大体型,偏好高生产力的上升流系统,偏爱中层海洋物种,其最大密度分布与秘鲁-智利上升流系统(CHS)和加利福尼亚洋流系统(CCS)相关(Nigmatullin等,2001)。个体寿命可达两年,最大胴长1.2米,体重65公斤,但近年体型趋于小型化,且存在性别二态性和三种形态类型(小、中、大型)。
受环境波动影响,秘鲁巨型鱿鱼资源量波动显著。1991-2019年间,1994年外国工业船队捕捞量达21万吨,2008和2014年本国手工船队捕捞量超50万吨。然而,在强厄尔尼诺事件(如1997-1998年)期间,捕捞量骤降至1.6万吨以下。近年产量剧烈波动:2023年62.2万吨,2024年骤降70%至18.8万吨,2025年初步捕捞量仅9,182吨,为五年来最低。为评估资源现状,IMARPE于2024年12月至2025年2月组织科研船“José Olaya Balandra”号和“Humboldt”号开展研究巡航。
研究内容与方法
科研团队从秘鲁北部(Punta Sal)至南部(Ilo)海域,覆盖距海岸50-190海里的区域,开展以下工作:
海洋环境监测:测量温度、盐度、溶解氧、pH及气象数据(气温、气压、风速)。
资源量评估:使用回声探测仪追踪鱿鱼分布,通过拖网和手钓线采样,分析胴长、繁殖状态及遗传特征。
生态研究:采集浮游动物样本,评估鱿鱼饵料基础。
研究结果
海洋环境:中部海域环境稳定,其他区域水温变化显著。
资源分布:
总捕捞量1110.9公斤,手钓线效率最高。
密集区集中于距岸80-120海里的中部海域(见图表)。
生物学特征:
不同区域及捕捞方式的个体大小差异显著。
记录84种伴生生物,以甲壳类Grimothea monodon为主,另有15种头足类(含巨型鱿鱼和船蛸)。
研究意义
本报告揭示了巨型鱿鱼分布与海洋环境的关联性,及其资源动态对气候事件的敏感性。研究结果为资源管理和保护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,同时凸显秘鲁海域的生物多样性。
来源:seafood